符合中小企业对网站设计、功能常规化式的企业展示型网站建设
本套餐主要针对企业品牌型网站、中高端设计、前端互动体验...
商城网站建设因基本功能的需求不同费用上面也有很大的差别...
手机微信网站开发、微信官网、微信商城网站...
平时做项目中的Web应用都是用Asp.Net或者Java,但有时候需要快速做一些小Web的时候,感觉用Asp.Net或者Java都有点重。一开始想学学PHP,但实在不喜欢PHP的语法,所只用PHP写了两个简单的Demo之后就写不下去了。了解到最近Node.js有点热,前景也不错,而且JavaScript平时也都在用,所以决定学习下Node.js。
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,与客户深入沟通,找到台儿网站设计与台儿网站推广的解决方案,凭借多年的经验,让设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,创造个性化、用户体验好的作品,建站类型包括:成都做网站、成都网站建设、成都外贸网站建设、企业官网、英文网站、手机端网站、网站推广、主机域名、雅安服务器托管、企业邮箱。业务覆盖台儿地区。
准备入门,习惯做两件事,一件是在Google上搜索相关的入门教程,参考等;二是去官方网站找找Guide或者Manual。最后花了一两天浏览了些资料,这两个够了:
Node.js入门>>一本全面的Node.js教程
Node.js概述(by 阮一峰)
当然还有其它一些资料,比如博客、论坛之类。不过官方网站上只找到API文档,适合参考不适合入门。所有这些资料主要是浏览一遍,认识下Node.js,然后还是要在实践中学习。
官方下载,安装都很顺利。不过虽然安装时修改了PATH,但是安装好之后命令行不能直接运行“node”,想起Windows有个老毛病——经常安装程序修改了PATH之后不会生效,所以自己又去系统环境变量设置里重新配置了一下PATH,node命令就可用了。
“Helloworld”还是很简单的,把各种教程上的示例都试了下,然后准备写个小Web。Web Helloworld也很简单,不过要想写功能完整的Web,还是得花些精神,所以还是找框架吧。Google出来Express评价不错,也比较主流,所以决定用Express。仍然是Google+官方文档,这两个资料都不错:
官方的 Express Guide
中文翻译的 Express 新手指南
简单实践之后准备构思自己的第一个Node.js Web应用。因为懒得写HTML,最近又正好经常写Markdown的文档,所以准备用Markdown来建个站。Markdown解析当然想自己写,所以仍然是老办法,Google。Node.js的Markdown包找到两个,都是Github上:
https://github.com/evilstreak/markdown-js
https://github.com/andris9/node-markdown
也不知道哪个好,所以随便选一个,就选了第一个。当然在建站之前还是需要实验下的,基本满足要求,能支持标准的Markdown语法,但有一些小BUG。因为这次目的是熟悉Node.js和Express,所以不纠结这个问题了,以后有空再找更好的Markdown解析包,实在找不到自己写个也不是很麻烦的事情。
一切准备就绪,开始建站,这里记录下建站的详细过程,一步步说明,入门级的。老实说我比较懒,不想自己去准备Express的结构,所以用了传说中最好的Node.js IDE - JetBrain WebStrom。WebStorm新建项目时有“Node.js Express App”模板
然后在Node.js Express App的选项中,选择使用EJS模板引擎和LESS样式引擎。虽然很多人推荐Jade模板引擎,但是这是个新语法,而且也是我不喜欢的那种。还是EJS更贴近ASP和JSP的语法,所以选择它了。至于LESS,写起来肯定要比直接写CSS轻松得多,这个早就有经验了。
Express应用信息和依赖包在package.json中配置。先得把markdown加进来,所以修改WebStorm生成的package.json:
{ "name": "application-name", "version": "0.0.1", "private": true, "scripts": { "start": "node app.js" }, "dependencies": { "express": "3.5.0", "ejs": "*", "less-middleware": "*", "markdown": "*" } }
最后那句 "markdown": "*" 就是新加的内容。package.json是JSON格式,需要使用双引号把属性名和字符串值包起来。虽然Node.js规范推荐大家在编程时使用单引号表示字符串,但这里,单引号是不行的。
Express App的入口是app.js,这个也在package.json中配置:"start"
:
"node app.js"
。WebStorm生成的app.js中是通过3000端口监听服务,因为我的机器上没有安装Web服务器,80端口空着,所以我把端口号改成了80。然后,看app.js的源码,在启动HTTP服务之前配置了两行URL Route。考虑到以后的应用中URL路由配置可能会很长,再加上我有点洁癖,所以我决定尝试把URL路由放在一个独立的脚本中配置,于是在根目录下创建了一个app-routes.js,专们用来配置路由:
var routes = require('./routes'); var user = require('./routes/user'); exports.route = function (app) { app.get('/', routes.index); app.get('/users', user.list); };
然后在app.js中引入app-routes,并调用导出的route方法,顺便把上面没用的require都删了:
// app.get('/', routes.index); // app.get('/users', user.list); require('./app-routes').route(app);
运行了下,效果不错,路由没问题。剩下的就是解析Markdown的问题了。Markdown文件我准备专门建个目录来保存,所有文件都用其它编辑器(比如Sublime Text)写好放在里面,然后通过在url中直接输入“/文件名”的方式来打开解析后的HTML页面。
然后在routes目录下添加了一个markdown.js,这个脚本根据URL参数,在md目录下选择对应的文件,解析后,通过views目录下新添加的md.ejs模板显示成HTML,所以目录结构就像这个
接着添加路由,将访问请求交给markdown.js来处理
var routes = require('./routes'); var markdown = require('./routes/markdown'); exports.route = function (app) { app.get('/(:md)?', markdown.show); };
还有md.ejs模板,需要在
标准中显示由Markdown文件转换而来的HTML,所以使用<%- %>标记。<%= title %> <%- content %>
markdown.js中的处理过程是获取路由参数,再根据参数在md目录下去找对应的文件,如果没找到直接返回404错误。如果找到了就将这个文件的内容读出来,解析成HTML,传递给md.ejs输出到浏览器。同时考虑如果URL不带参数,则说明是访问首页,markdown.js应该直接去解析md/index.md。
var fs = require("fs"); var path = require("path"); var markdown = require("markdown").markdown; exports.show = function (req, res) { // 获取参数并将参数转换成 var mdName = req.params.md || "index"; if (!mdName.match(/\.md$/i)) { mdName += ".md"; } // 根据当前目录和相对目录找到参数对应的md文件 var filename = path.resolve(path.join(__dirname, "../md", mdName)); // render函数定义符合readFile和callback标准 // 如果md文件读取错误或者没有内容,向浏览器返回404 // 有内容则调用md.ejs渲染HTML页面 var render = function (err, md) { if (err || !md) { res.status(404).send("Error"); return; } var html = markdown.toHTML(md); res.render("md", { title: "Markdown Content", content: html }); }; // 从md文件读取内容,并将读到的内容交能render函数处理 fs.readFile(filename, { encoding: "utf8" }, render); };
完工,使用node app.js启动服务,再在浏览器中访问,一切正常,只是——页面太丑了,因为没加样式。修改public/stylesheets/style.less,加入样式
body { margin: 24px; font: 14px "微软雅黑", "Lucida Grande", Helvetica, Arial, sans-serif; } .h { font-weight: normal; } h2 { .h(); font-size: 32px; } h3 { .h(); font-size: 24px; } h4 { .h(); font-size: 18px; } .quote { background-color: #e8e8e8; border-left: 5px solid #cacaca; padding: 3px 0 3px 24px; border-radius: 3px; margin: 0; p { margin: 1px 0; } } code { .quote(); font-family: Consolas, Monaco, "Lucida Console", monospace; padding: 0 5px; margin-left: 2px; margin-right: 2px; border: 1px solid #cacaca; } pre { .quote(); border-left-width: 32px; padding-left: 12px; code { border: 0; padding: 0; margin: 0; } } blockquote { .quote(); code { background-color: #f8f8f8; } } a { color: #666; 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 &:visited { color: #999; } &:hover { color: #000; } } ul, ol { margin: 0; padding: 0; li { margin-left: 1.2em; padding: 0; } } ul li { list-style-type: square; } hr { height: 1px; border: 0; background-color: #999; }
这回才是真正的完工了,看看效果: